【前言】
《史记》有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历史上,敌国覆灭后,功臣遭殃的案例屡见不鲜。
帝王之家的冷酷无情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文种遭越王勾践诛杀,曹参等人被刘邦无情处置,李善长更被朱元璋罗织罪名,这些典故无不令人唏嘘,印证了"最是无情帝王家"的古训。
倘若刘备最终统一中原,这位被历史、文学和大众视为仁德典范的人物,是否也会效仿其他帝王诛杀功臣?
刘备早已将三人列入了潜在的清除名单,若他成功夺取天下,这些人恐怕难逃厄运。诸葛亮对此心知肚明,却选择保持沉默,暗中观察局势发展。
【关羽】
桃园三结义的美名广为流传,刘关张三人"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深厚情谊人尽皆知。因此,当听到刘备可能对关羽下手的传闻时,许多人都会感到难以置信。
仔细思考后不难发现,历史上那些最终被处决的功臣,哪一个不是曾经与君主情同手足?即便血脉相连的兄弟,利益纠葛尚且需要清算。
《三国演义》塑造了关羽超凡的武艺形象,从温酒斩华雄到过五关斩六将,这些经典战役被文学渲染后,使其在民间被尊为"武圣",世代受到香火供奉。
在万军之中,关羽策马直冲,突破重围,于颜良麾下将其斩杀,并取下首级。袁绍麾下将领无人能挡,白马之围因此得解。
占据西川后,刘备派遣关羽驻防荆州,随即对曹魏发起襄樊战役。面对敌方名将于禁和庞德的挑战,关羽巧妙利用雨季汛期,先在汉水上游筑坝蓄水,待水位达到预期后决堤放水,展现了卓越的军事谋略。
下游驻守的魏军措手不及,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吞噬。不谙水性的士兵或溺亡或受伤,而懂水性者则漂浮水面,形同待宰之羊。
于禁被关羽部队擒获,同时庞德因拒绝归顺而遭斩杀,这场战役在关将军的指挥下以压倒性优势告捷。
"水淹七军"这一典故正源于此。该事件充分展现了关羽并非仅凭武力行事的莽夫,而是一位兼具智慧与胆略的杰出将领。
关羽凭借无人能敌的武艺和显赫战绩,内心滋生了难以消除的傲气。这种自满情绪,唯有他的结义兄长刘备能够有效制衡。
即便智谋超群的诸葛亮,面对关羽主动请缨协助征讨西川的请求,也不得不通过书信,以"美髯公"这一敬称来委婉劝阻。
作为结义兄长,刘备深知关羽的品性。这位义弟的赤胆忠心毋庸置疑,然而其桀骜不驯的性格也令人担忧。若自己离世后幼子刘禅即位,关羽能否服从新君的号令,这一疑虑始终萦绕在刘备心头。
刘备从织席贩履的平民崛起为割据一方的霸主,其成功之道绝非仅仅依赖仁义之名。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这是其不可或缺的特质。
基于历史背景推断,刘备一旦完成统一大业,势必会为刘禅的继位扫清障碍。考虑到关羽集权势、功勋、傲气、武力与智谋于一身,其最终结局恐将不容乐观。
【马超】
"锦马超"虽然年少得志,曾令曹操狼狈逃窜,但最终却遭到冷遇,其中必有缘由。
作为汉朝名将马援的后裔,马超继承了家族的军事传统。其父马腾曾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占据凉州,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然而,马腾在朝中任职期间遭曹操设计谋害,这一变故促使马超继任西凉统帅,踏上对抗曹操、为父复仇的征程。
马超作为名门之后,与刘备的草根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他早年就拥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堪称"开局即王者"。即便在与曹操交锋失利后归顺张鲁,这位西凉名将仍保持着不容小觑的军事影响力。
马超投奔刘备时并未全然真诚。刘备深谙身处绝境、依附他人的滋味,即便在极度困境中仍怀着重整旗鼓的抱负,马超此时的心态自然不难理解。
平定西川对刘备而言确实急需一支得力助手,而后续的发展,他决定留待日后再作打算。
马超投靠刘备后,立即被委以重任,率部包围成都。守城军民听闻这位名将到来,士气大挫,抵抗决心迅速瓦解。不到十日,刘璋便献城归顺。
为巩固与马超的关系,刘备很快将其提拔为平西将军。
马超始终怀揣着诛杀曹操、收复凉州为父报仇的夙愿。投奔张鲁本是想借助其势力实现这一抱负,然而他渐渐察觉到,这位主公既非明君,又缺乏雄心,甚至对他暗藏杀机。
恰逢刘备到访,相较于曹操和孙权,他的实力虽稍逊一筹,却远胜张鲁与刘璋。双方都意识到彼此的价值,马超与刘备因此达成默契,心领神会地结成了同盟。
然而,马超期盼的沙场征战、夺取城池的壮志未能实现。除却参与汉中之战这类大规模战役外,他鲜有统兵作战的良机。刘备始终对这匹来自西凉的"烈马"保持着高度警惕。
马超虽被刘备从平西将军擢升为左将军,职位显赫,但并未掌握实权。缺乏军队指挥权,即便骁勇善战也难有作为。
马超内心的不安逐渐平息,他清楚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在刘备被册封为汉中王后的某个事件中,这一局势得到了充分体现。
刘备称王次年,即公元220年,治州从事彭羕因受重用而日渐骄纵,其傲慢态度引起诸葛亮等人的反感。鉴于多方检举,刘备将其调任江阳太守以示惩戒。
得知此事后,彭羕不仅毫无悔意,反而心生怨怼。他察觉到马超对现状的不满,便主动前去拜访。席间,他借着酒意向马超倾诉:"主公待我太薄,竟将我调任江阳太守一职!"
马超闻言顿生疑虑,故作不解地回应:"大人深得主公器重,才华出众,日后将与诸葛亮、法正等同僚共事,主公怎会行此令人失望之举?"
彭羕听闻此言,怒火中烧,毫不客气地斥责刘备为"昏庸老朽"。
马超被这样告知:"若将军在外征伐,我于内策应,整个天下必将落入我们掌控之中。"
得知彭羕的意图,马超深感震惊。他婉言送客后,经过深思熟虑,立即将此事禀告刘备。获知详情后,刘备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处决彭羕的命令。
从刘备的角度来看,处决彭羕后他可能会产生诸多疑虑:为何彭羕选择马超作为谋反对象?既然有人策划叛乱,马超为何迟疑许久才上报此事?
刘备虽在言语上称赞马超的效忠之举,内心却早已将其列入了不可信任的名单。
公元221年,刘备登基称帝,创立蜀汉王朝。马超随即获得擢升,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兼凉州牧,同时受封斄乡侯。虽然刘备此举看似助马超重掌西凉,实则将其调离权力核心,远派至边疆任职。
马超的宿敌曹操已于去年离世,这一消息令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十多年来,他矢志复仇的目标突然消失,但并非由自己亲手了结。这位西凉猛将的进取之心因此产生了动摇,仿佛生命的意义也随之出现了裂痕。
重返故乡被封侯爵的马超,内心并未感到丝毫喜悦,取而代之的是彻底的绝望与心碎。
在222年,马超因病去世,年仅47岁。这种结局或许更好,若他活到刘备托孤之际,刘备可能不会将这个棘手问题留给继任者处理。
【诸葛亮】
关于刘备可能除掉关羽的说法,大多数人持怀疑态度,然而谈及刘备对诸葛亮不利的可能性,却获得了更多认同。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刘备在荆州期间,经过三次亲自拜访,成功从南阳竹林请出了卧龙先生诸葛亮。诸葛亮不负众望,全力辅佐刘备,联合东吴对抗曹魏,攻占荆州,夺取西川,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诸葛亮被刘备视为生命之源,这位蜀汉君主常自比游鱼,以"鱼水相得"来形容君臣之间的默契,这段佳话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
与寻常谋士形成鲜明对比,诸葛亮怀揣着"复兴汉室"的崇高理想。他并非单纯效忠主公,而是将天下大义置于首位,这与那些即便面对不义之事也甘愿为主效力的普通谋士截然不同。
正是秉持这一信念,他宁愿在田野耕作,也拒绝了曹操的招揽。直到遇见与他志同道合的汉室后裔刘备,才改变了主意。
自刘备称王汉中后,其与诸葛亮的关系逐渐产生难以修复的裂痕。人心易变,这一事实在两人之间得到了印证。
原本主张"复兴汉室"的刘备阵营,其政治口号已转变为"誓与篡汉者势不两立,绝不安于偏安一隅"。昔日顾及宗亲情谊而不愿夺取荆州的刘备,如今已发展成为割据一方的强大势力。
目睹主公称王的场景,诸葛亮察觉到刘备昔日的雄心壮志正悄然消退。曾经的"复兴汉室"之志,如今已不再是他执着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安于现状的心态。
登基后的刘备不再隐藏野心,经过两年时间,他在曹丕夺取汉室政权后于成都自立为帝,建立"汉"国。昔日他怀揣振兴汉室之志,如今他已化身为汉室正统。
刘备察觉了诸葛亮的意图,逐渐与他保持距离,仅委任其处理日常政务。关羽遇害后,原本对诸葛亮颇为倚重的刘备毅然违背其建议,亲自领兵征讨孙权。
目睹蜀军遭遇火攻之厄,诸葛亮不禁发出感慨:"若法正尚在,岂会落得如此境地。"此时的他,已然意识到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这意味着我无法说服主公,但若法正仍在世,或许他能成功劝谏主公。
在白帝城托付后事之际,刘备向诸葛亮表达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至今仍引发多方诠释。他直言道:"若刘禅难堪大任,丞相可自行登位。"
在当时的政局中,诸葛亮的声望与才干使其成为辅政大臣的不二之选。刘备的这番言辞极具分量,不仅彰显了对诸葛亮的信赖,更令其不得不当众表态,承诺全心辅佐后主,毫无二心。
面对这一局面,诸葛亮别无选择,唯有以真诚回应,泪流满面。这位品行端正、胸怀抱负的谋士在立下"竭尽全力"的承诺后,断然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行谋反篡位之事。
倘若诸葛亮当时态度含糊不清,未能明确表达立场,恐怕他也难以安全离开那间营帐。
刘备那句无心之言,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为刘禅找到了一位得力助手,与诸葛亮之间建立的君臣信任关系,也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结语】
千年尘埃早已落定,昔日的种种景象无法重现,这些事件最终并未成真。
从当下的视角回顾过往,展开一些既合理又引人入胜的探讨,正如《三国演义》开篇词所言:
历史长河中的无数故事,终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便捷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