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应嘉自小臂力过人(图为十二岁时能举起的三百多斤石壶)
昭勇将军傅应嘉
在上一集的末尾咱讲到了傅应嘉的出世,从他呱呱落地开始就显得与众不同,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今天咱要讲抗倭英雄傅应嘉系列故事第二集:英雄少年。
展开剩余75%从古至今的许多英雄人物,在他们年纪很小的时候就作出了不凡的业绩,因此才有“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说法。傅应嘉他出生在一个诚实农民的家庭,他的父亲务农兼做小工,有时还到附近的金溪去讨鱼(捕鱼),他的母亲非常勤劳,而且心地非常慈爱善良。傅应嘉小汉的时候,生成墩厚壮实,自小就很有力气,能跑善跳,水性特别好,而且最擅长潜水,可以在水底停留很久的时间。
有一次,他与几个小伙伴到金溪游泳,当时他只有七八岁。当他们正在水中嘻闹的时候,突然岸边传来凄惨的啼哭声,傅应嘉浮出水面,仔细一听,好像这个哭声离他们不远,就赶紧游到岸边,想去看个究竟。当时岸边有很多芦苇,傅应嘉三走(跑)两跳就来到传出哭声的附近,他拨开芦苇,探出脑袋一看,看到一个身材高大、满脸横肉的人,正在用脚踢地上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子,嘴里还恶狠狠地放嘲谩骂,在这个矮小男子的旁边跪着一个中年女子正在放声啼哭。观察了一段时间以后,傅应嘉从骂声和哭声中知道,原来因为当时百姓生活十分艰苦,金溪附近的百姓借着这个天然的便利,时常到溪里讨鱼,但毕竟溪里鱼类资源有限,再加上捕鱼的人很多,只能从中淡薄渔利,可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偏偏出现了“鱼霸”,他仗着力大蛮横,经常敲诈讨鱼的百姓。看到这个情景,傅应嘉非常气愤,很想从芦苇中冲出去,但自己还是囝仔势单力薄,无能为力。当这个“鱼霸”抢着这几条大鱼,驾着小船得意忘形地行到溪中央的时候,只见船边慢慢浮出一个小脑袋,然后悄悄观察小船上动静,趁这个“鱼霸”没注意的时候,这个小孩浮出水面,伸出小手抓住串鱼的芦苇条,敏捷地拖走船上刚才抢来的鱼,然后又翻身潜入了水底。待这个“鱼霸”好像感觉到了异常,回头一看,只见船上的鱼已无影无踪。没偌久,这个囝仔潜出水面,把这串鱼又交给了刚才那对讨鱼的夫妻。不用多说,这个囝仔就是傅应嘉。
傅应嘉是傅氏开闽始祖傅实公的二十四世孙,字德弼,号钟山。因祖公是武将出身,傅应嘉所在的锦塘村也沿袭着练武的习俗,尤其以练太祖拳最为出名。当时练武的主要目的是保家护境,在练习和教授的时候比较神秘,一般不让外人看见,通常在宗祠和较为宽敞的大厝里关门闩户进行练功。自小傅应嘉对练习武功就十分好奇,他经常偷偷扒在窗外细细观察,对一招一式,以及如何呐气吐气,他都默记在心。每天清早,他都跑到村庄附近的山上树林里自己琢磨练习。因为他的勤学苦练,再加上他天生就力草很饱,在行拳的时候虎虎生风,每一拳打出都震震有声,连身边的树叶都会晃动,虽然练拳的时候非常辛苦,但因为他自己喜爱,就不感到辛苦了。到了读册的年龄,傅应嘉上了私塾。尽管从外表看起来他大鼓粗勇,可读起册来他照样毫不含糊,有很好的记性和悟性,不但册读得好,而且非常轻松。在读册的同时,傅应嘉还腾出时间练习武功,并经常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有一天,这时傅应嘉已经12岁,他放学回家,母亲叫他送饭给正在为人做小工的父亲吃,小应嘉爬上一个小山坡,一眼就看见父亲弯着腰、归头面汗在作穑,边头有很多石头、砖头和灰浆,原来是一个官家大户倩人正在作风水(坟墓),在父亲的身边站着一个监工,监工恶行恶状,嘴里还韶韶念,大概意思是了督促父亲着打拼作穑。而父亲是一个老实人,不敢作声。看到这种情况,小应嘉心里很不爽。在父亲匆匆吃完饭、小应嘉准备下山的时候,走到一个用来搅拌糖水灰的大石壶边,带有淡薄怒气用手一摇,这个监工就开声大喊:“囝仔手七摸八摸,亏紧走,亏紧走,勿汤搅吵大人作穑,有本事你就将这个石壶提回家。”这最后一句其实是监工顺嘴说的,没想到小应嘉声实当真,马上回口:“此话当真?”,监工也没多想脱口就说:“绝无戏言”。这时,小应嘉双手按住这个石壶的边沿,立下马步,用手将石壶摇了三摇,然后大喊一声:“起”,就将这个足足有三百多斤的石壶举起来,反扣在自己头顶(像戴帽子)。这时,在场的人都非常震惊,又喊“有本事再将另一个石壶(约二百斤)一起拿走”。就这样,傅应嘉头顶大石壶,手托较小的石壶,沿着山坡走回家。现时,这个大石壶还放在锦堂村傅氏宗祠的厝后,其外径83厘米,内径63厘米,高45厘米,就是两三个精壮的男子也难以搬动,可见傅应嘉的身上有着超强的神力。
发布于:福建省便捷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