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至18日,由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河南省中国国际友人研究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和东盟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国际友人与东方外交史”国际学术会议在郑州举办。来自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0余个国家,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近4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共同研讨国际友人与东方外交史研究。
“本次研讨会将国际友人与东方外交两大主题深度融合,不仅是史学界一次前沿性的学术盛会,更是一次跨越时空、联结东西文明的思想对话。”郑州大学副校长王海杰指出,郑州大学作为扎根中原大地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致力于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和区域国别学的创新发展。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东盟研究院依托区位优势,聚焦中东、东南亚以及更广阔的东方世界,在区域研究、文明互鉴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期待通过各位专家的深入研讨,能够产出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深邃的历史思考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徐恒振表示,本次研讨会以国际友人与东方外交史为主题,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搭建了一个跨文化、跨地域、跨学科的交流平台,让大家能够从不同的视野挖掘国际友人故事的精神内核,探索背后蕴含的规律与智慧,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亚洲方案。希望此次研讨会能够推动国际友人与东方外交史研究迈上新的台阶,并进一步深化国际社会对东方外交史的认识与理解,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信任。
展开剩余79%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奉林表示,此次会议的主题立意高远,内涵深刻。首次有众多国内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有助于推动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化发展。
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外交部前驻外大使刘昕生表示,“在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我们应当总结历史经验,建立必要机制,需要大批像埃德加·斯诺这样的国际友人作为桥梁,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国际友人与中国人民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宋成有作了题为《“人民友好使者”池田大作的 “金桥”三论》的报告。他认为,池田大作力倡的“金桥”思想具有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助于加强中日民间友好往来,推动中日关系回归正常发展轨道。池田的“金桥”三论,彼此关联:民间的友好“金桥”奠定了两国关系的牢固基础,是和平“金桥”的基本保障与前提条件;和平“金桥”则事关两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信义“金桥”则是防止试图脱离、颠覆指导中日关系四个政治文件底线的有力保障。三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思齐作了题为《从义净和艾黎看国际友人的范畴特征》的报告。他指出,就义净和艾黎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件饶有趣味的工作,由此揭示“国际友人”这一特殊人群的范畴特征。其包括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两个方面,前者为国际友人所必备,对于后者,有的国际友人较多地具备,有的国际友人仅具备其中的一部分。国际友人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范畴,其演进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赵文洪作了题为《革命年代的国际友人精神》的报告。他指出,革命年代有成千上万国际友人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反侵略斗争。他们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哈萨克斯坦丝绸之路高校与咨询公司协会主席白然做了题为《文明交汇处的外交:通过历史合作重塑未来》的报告。他指出,在一个日益由地缘政治摩擦和旧有联盟瓦解所定义的世界中,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战略伙伴关系,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正式联盟,而是一种加倍务实且富有弹性的关系。他认为,在分析中哈关系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国家间的故事,更是21世纪新型外交模式的演进过程。这一关系展现了在历史与地理的十字路口,如何以实用主义为基石、以对历史的深切尊重为依托,凭借清晰长远的战略眼光构建共同未来。
外交部前驻外大使、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顾问甄建国作了题为《回顾著名国际友人英国的林迈可、丹麦的辛德贝格及他们的贡献》的报告。他指出,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以及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道路上,我们得到了众多国际友人的理解、同情和支持,甚至是奉献和牺牲。以林迈可、辛德贝格为代表的国际友人不仅在历史上做出了贡献,而且仍然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倩红作了题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国际友人的研究》的报告。她指出,国际友人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学术宝库,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学术资源与研究空间,需要进行跨学科、多维度的深耕细作。国际友人是中华民族不可忽略的记忆资源。在我们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时期,国际友人的贡献可圈可点,应该成为历史和民族记忆的一个重要符号。她强调,国际友人研究需在理论深度、方法创新、史料建设与视野拓展等维度寻求突破,以回应百年变局下中国发展的现实需求,这也是我们建构民族精神、树立国家形象的应有之义。
主旨报告后,大会以分论坛形式进行研讨。大会共设置了四个分论坛,每个分论坛分上、下半场进行讨论。与会学者本着相互尊重和平等讨论的精神认真研讨,会场气氛轻松热烈,研讨互动频繁。
会议主题发言环节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何立波作了题为《希腊人和迦太基人的交往、认知及文明影响》的发言;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韩孝荣作了题为《从夏威夷到延安——日裔美国人有吉幸治的精神之旅》的发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马韬作了题为《重拾全球南方的反帝档案》的发言;越南文献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博士郑文荣作了题为《阮爱国(胡志明)论中国农民问题(1924—1927)》的发言;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施雪琴作了题为《菲律宾民族英雄黎刹的跨国友谊及其历史影响》的发言;马来亚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阿布·哈尼法·本·哈里斯作了题为《马来西亚—中国社会关系:教育联系的历史分析(1974–2024)》的发言;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澳门大学荣休教授魏楚雄作了题为《谁系国际友人?——类别、界定及疑点》的发言。
会议闭幕环节,来自湘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四川大学的参会代表分别就各自小组的研讨情况进行汇报发言。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澳门大学荣休教授魏楚雄在闭幕式学术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研讨会在人员规模、参会论文质量、专家学者背景多样化以及会议筹办力度等方面均是值得高度赞扬,既体现了研讨会的国际化水平,也很好地融合并拓展了国际友人与东方外交史的相关研究。他指出,国际友人研究作为一个新课题,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应注重从学术和理论高度对国际友人这一现象进行总结,提出富有深度与启发性的见解。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庞卫东在闭幕致谢中表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与郑州大学和历史学院加强联系交流,共同推动国际友人与东方外交史研究取得更大发展。
本次“国际友人与东方外交史”国际研讨会旨在研究、纪念为中国革命事业、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同时打造一个开展学术对话、加强学术交流的优质平台,能够助力各位专家学者在交流研讨中互促互进,提升学术素养,拓宽学术视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国际友人研究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国际友人的界定、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国际友人成为中国友人的起因、过程以及曲折经历,从东方角度和视野认识理解“国际友人”,以及源于西方的“国际友人”在东方的历史角色及其多重性等多元化且富有前瞻性的研究主题,共研国际友人与东方外交史研究。学者专家齐聚一堂,碰撞思维,贡献学术智慧与力量,对推动相关研究深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便捷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